如何看待我國的產能過剩問題
如何看待我國的產能過剩問題
作者:李平 李曉華 呂鐵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所謂產能過剩,是指實際產出數量小于生產能力而形成的生產能力過剩。生產能力或產能是指在正常生產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潛在產能或經濟中業已形成的產能。從需求的角度看,由于市場均衡時,實際產出等于實際需求,因此產能過剩是指生產能力大于實際有效需求而形成的生產能力過剩。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需求不僅包括國內需求,國際市場需求也構成有效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剩產能的判斷基礎應當是同一時期的既有的生產能力和需求。
根據時間的差異,可以將產能過剩劃分為“即期過剩”和“預期過剩”。前者是指當前時期的生產能力超過需求量達到了“過剩”的程度,后者是指未來某時期內預期的生產能力與預期需求相比達到了“過剩”的程度。生產能力大于需求是市場經濟下的正常現象,也是市場競爭的動力來源,因此不能簡單地將“供過于求”理解為“產能過剩”,生產能力大于需求僅僅是產能過剩的必要條件,只有當時生產能力超過有效需求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構成產能過剩。
我國產能過剩問題產生的原因
我國產能過剩問題的產生既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般性因素,又有我國經濟轉軌過程中特有的原因。
從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看,產能過剩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未來市場需求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企業當前投資所形成的未來產能有可能超過或低于實際的市場需求,即出現產能過剩或產能不足。第二,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當企業看到未來的市場需求較好而進行投資時,從某一個企業的角度看是理性的,但是由于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有可能造成所有企業投資生產能力的總和超過未來市場的需求。第三,由于從生產要素投入到形成生產能力有一定的時滯,當未來市場需求長期看好時,不少企業為了避免喪失市場機會,產能規劃一般都適度超前于市場需求,“窖藏”一部分生產能力,從而造成市場需求高峰到來之前的產能過剩。第四,經濟處于周期性運行之中,市場需求也會隨經濟周期而出現劇烈的波動,從而使經濟衰退期由于市場需求的過度萎縮而出現產能過剩。
我國產能過剩的形成有許多轉軌經濟中的特有原因,甚至在很多情況下,轉軌經濟條件下的特有制度是造成產能過剩的主要因素。第一,我國的土地市場、自然資源市場、資本市場等生產要素市場發育不健全、定價機制不合理誘發企業投資過熱。第二,地方政府仍然具有很強的依靠投資拉動經濟的沖動,因為只要上投資項目,地方政府就能夠獲稅收,實現地方GDP的增長。拼資源、搶資金成為地方政府的一貫做法,甚至對中央宏觀調控政策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地方間形成惡性投資競爭,使產能擴張難以抑制。第三,不同所有制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效率差異。研究表明,在生產效率不高的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并存的制造業,容易出現產能過剩問題,而以國企為主的壟斷或者多頭壟斷行業以及競爭程度較高或者以非國有企業為主的行業,不容易出現產能過剩或者產能過剩的程度較輕。第四,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產能過剩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是各產業內部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產品生產能力的大量過剩,另一方面是高技術水平、高附加值產品生產能力的不足,并且低端生產能力過剩和高端生產能力不足的現象長期并存。
政府在應對產能過剩時的角色定位
在計劃經濟時代,生產和分配都按計劃進行,因此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當市場經濟發育后,就存在產能過剩的可能。中國政府一直非常關注產能過剩問題,20世紀80年代初期對家電產業,20世紀90年代對汽車產業,新世紀以來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重化工業產業,均提出了產能過剩的預警并出臺了系列抑制產能過剩的政策。但是從產業的實際發展情況看,那些被政府主管部門認為產能嚴重過剩或即將嚴重過剩的行業并未出現預期的嚴重產能過剩。
以鋼鐵產業為例,2003年,國家發改委指出:“預計到2005年底將形成3.3億噸鋼鐵生產能力,已大大超過市場預期需求。”但實際的發展情況是,我國鋼鐵產量在2004年和2006年分別超過3億噸和4億噸,銷售形勢良好,投資回報率很高。據統計,從2001年至2007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全部會員企業完成的投資總額超過8000億元,而它們同期的毛利總額則超過了1.1萬億元。
宏觀經濟主管部門預警和調控產能過剩的本意是為了減輕或避免重復建設以及由此造成的資金浪費和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問題,但事實上,對我國產能“預期過剩”狀況進行準確判斷存在很大的難度。
上一篇:未來兩年水泥行業可能出現階段性過剩 下一篇:孔祥忠:總量控制 刻不容緩